东南大学12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“聚力定点帮扶 共兴彝绣文化”南华彝绣展预告

发布者:季俊烽发布时间:2022-04-18浏览次数:1603

  

聚力定点帮扶 共兴彝绣文化

南华彝绣展

 

【你听说过彝绣吗?】

大地为底,妙手生花

山川万物,图腾神话

针线承情,烟火彝家

非遗瑰宝,千载年华

……

   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。彝族,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,拥有悠远的历史、古老的民族风情。据考证,彝族刺绣最早可追溯到三国之前,种类繁多、工艺精美,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作为一项深植民间的古老技艺,彝绣被称作“指尖的艺术,心灵的花朵”,承载着彝族独特的文化记忆。“会说话就会唱歌,会走路就会跳舞,会拿筷就会绣花”是对彝族女子心灵手巧、擅长刺绣的真实写照。以风雨雷电、日月星辰、花鸟走兽、山川木石为灵感,将风光绣进衣服,于指尖传承艺术。

 

彝绣特展,意义非凡

山间明珠,水乡重现

邂逅非遗,视觉盛宴

传统印记,现代创意

奇思妙想,再生活力

东大学子,心系南华

守护希望,托举梦想

……

【你知道百廿东大与南华彝绣的故事吗?

按照党中央、国务院的决策部署,自2013年起,东南大学定点帮扶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,从人才支援、教育教学、产业帮扶、医疗卫生、安全饮水等多个维度精准发力,助力南华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。

(学校党委书记左惟带队赴南华开展彝绣产业帮扶)

南华县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9.13%,当地绣娘习惯于手工制作各类绣品,是绣娘增收致富的“美丽产业”,是文化帮扶中扶志、扶智的好方式。2018年学校党委书记左惟调研南华后,提出 “培育劳务经济,增加非农产业收入”的因地制宜帮扶方案,采用“高校结对、校企地联合帮扶”新模式,汇集政策、智力、资金等资源打好“组合拳”,帮助南华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同时,实现了促南华彝绣文化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发展、与“绣娘”创造美好生活的有机统一。

定点帮扶让南华彝绣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。2021年,南华县彝绣龙头企业七彩彝州工艺品刺绣厂固定用工96人,长期聘用绣女达1678人,其中建档立卡户绣女309人、残疾绣女48人,年销售收入达1176余万元,加工厂的绣娘月收入最高超过了7000元,最低不少于1200元。

 

(彝绣扶贫车间帮助留守妇女、残疾人员就业)

百廿东大,止于至善

定点帮扶,九载年华

回望光阴,共促脱贫

东大学子,百廿助华

深入实地,用心实践

美育工作,融合创新

七彩彝州,文产双扶

设班培训,提升技艺

再造就业,助残助弱

幸福生活,灿若云霞

 

但是,南华彝绣产业要实现可持续、高质量发展,必须解决现在仅为粗加工、缺乏创意设计和品牌打造,难以走出大山、走进城市、走入年轻人生活等问题。2021年学校党委书记左、时任校长张广军分别带队赴南华调研后,提出“突出文化特色、彰显非遗优势、实施创新驱动、加快产业转型”的帮扶新方案。

针对如何让非遗彝绣“活起来”、“火起来”成为东大师生的“心头事”,根据调查研究制定了文化再创作、商业化产业化衍生设计、品牌打造、宣传推广等方案,让千年彝绣能够从民间、民族的传统技法实现与现代、时尚、市场接轨,扩大销售、形成品牌、提升效益。

东南大学发挥建筑、艺术等学科优势,在南华建立了创新试验工作站,开展彝绣专题社会实践项目、SRTP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、“互联网+”创新创业项目,筹划校庆特展等系列活动,让青年师生牵手南华彝绣,开发和孵化出非遗时尚产品,促进民族元素与现代时尚的紧密结合,为全面提升彝绣产品的市场适应能力,促进南华彝绣朝着特色化、时尚化、大众化发展和转型升级,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,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贡献东大智慧和力量。

 

展望未来,奋斗不止

乡村振兴,赓续担当

校地合作,走向深化

科学技术,发挥优势

数字信息,当代传播

服务营销,加强创新

探索新路,持续发展

教育实践,赋能青年

理念技术,变革产业

生态旅游,融入非遗

推动发展,共促新生

……

【你想来彝绣展观展吗?】

正值东南大学百廿校庆之际,我们将举办“聚力定点帮扶,共兴彝绣文化”南华彝绣展,特撷传统彝绣作品与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的彝绣创作精品,现诚挚邀请全体师生、广大校友、社会各界人士一起突破历史与时空的局限,感受非遗文化的传承魅力,体会彝绣作品的当代表达,了解帮扶路上的感人故事。除此之外,我们将举办展览作品爱心义卖,联合开展爱心助学公益活动。

 

展览时间:20226月5—9

开幕式时间:2022年6月6日 下午14:00

地点: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 李文正图书馆

 

东大学子,心系南华

传统印记,现代创意

奇思妙想,再生活力

奋斗为针,温情为线

东大南华,携手并肩

共向未来,脚步不歇

从山川到水乡,从传统到当下

让我们邂逅非遗,尽享视觉盛宴

一同见证心手相连、共向未来的诺言!

 

【文案】张楚涵 龚萱

【图片】杭添、南京悟森文化传媒有限公司

【供稿】彝绣展筹备工作组